:::
202110/08
農航所與作者黃同弘先生合作,耗費2年時間投入典藏歷史航照整理、爬梳相關調查報告,並搜尋舊日事業區林型圖,集水區坍方位置圖、森林覆蓋及土地類型圖,與航照相互考訂;於110年度以《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一書,將此批珍貴影像,慎重地呈現在國人眼前。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兼具林業與航測專業,為政府機關之中唯一具備自主航空照相能力與高效能圖資倉儲之專責單位,在國土規劃與監測、農林經營、經濟建設、災害防救及學術研究等領域,扮演空間資訊建置之角色。
農航所典藏農復會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隊時期與臺灣省農林航測隊時期所使用的舊航空照片,包含1947年至1952年間美軍航拍、1954至1972年間空軍代辦農林航攝影像及1970年委託遠東航空拍攝照片。其中以空軍代辦航照數量最多,共有5萬6千多張。
不同於1973年後林務局自辦航攝影像,或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數位典藏的戰時美軍航拍,是直接從底片翻拍或掃描,農航所典藏舊航照都是照片複本,照片上可以看見各種繁複的作業痕跡。當時的美援專家認為,這些照片上的判釋描繪是極有價值的紀錄,建議妥善保存,以留待將來參證比較。這類臘筆描繪的航照判釋痕跡,或相紙上以針作孔的像主點標示、控制點標示,也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刺點」一詞,除指涉航照上顯見的刺點(Prick point)作業外,同時也是當代攝影理論的關鍵詞之一,意喻照片閱讀過程中讀者可能遭遇的刺點(Punctum),一類「刺痛我者」的危險機遇、引發傷逝的微細物件。這本書提供我們對於航照不同的觀看和解讀方式,也把大尺度的航照,與微小的個人情感連繫了起來。
人與空間的互動、人與自然的長期共處,既會交織出複雜美麗的地景,但也可能隱含了某些長期影響環境的因素。我們需要仔細閱讀這些照片、追查那些細部線索,在現今氣候變遷加劇的年代,我們要面臨的是更多人地環境共處的考驗。
圖1、書籍封面
圖1. 訓練飛行 拍攝日期:1954.11.02
農復會委託空軍代辦森林資源調查樣品帶拍攝,彼時十二中隊以該項目進行飛行員訓練。所見為集集油車坑上空,快門恰巧捕捉到另一架野馬式戰機。
圖2. 銅鑼坑溝 拍攝日期:1956.12.08
苗栗銅鑼境內,鐵路穿行於今日西湖溪兩岸。此間戰後大量種植香茅,坡地缺乏林木覆蓋,蝕溝叢生;八七水災時泥沙礫石滾滾而下,田園受創慘重。
圖3. 臺中舊貌 拍攝日期:1963.09.02
臺中市西區至南屯一帶,兩岸種有雜木的蜿蜒溪流、分散於平原的園囿、蓄滿灌水的稻田,在其後的城市擴張中,逐一整治為筆直排水路、重劃成棋盤街廓。
圖4. 海湖石滬 1963.09.07
蘆竹海湖一帶,潮間帶可見人為構造物,舊日臺灣西北部礫灘多可見石滬構築,數量遠較今日認知為盛。木麻黃造林後方,日治中期時的沙丘與荒埔,已改造為棋整水田。
圖5. 雪山圈谷 1957.07.12
紅外光底片拍攝的雪山北峰一帶。描繪區域右側,可見類似冰勺挖取冰淇淋後的景象,一處處圈谷正是冰河時期的孑遺。注意蠟筆書寫的「Boundary」,邊界指涉照片應用於大甲溪事業區調查,其間判釋代號分別有冷杉、鐵杉與草生地,並標註了兩處地面樣區。
新書發表記者會
記者會貴賓合影
農林航空測量所吳淑華所長致詞
林務局黃群修組長致詞
作者暢談新書【地景的刺點】
回列表
瀏覽人次:1229
最後更新日期:2021-10-08